发展技能生态系统 助力制造业转型
2017年5月8日 来源:中国产业播报
——中国制造2025与技能短缺治理研讨会在京举行
4月28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大学管理科学数据中心举办的“中国制造2025与技能短缺治理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勺园顺利举行。《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变为制造业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将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支撑和保障条件之一。2025规划以工业产业创新和两化融合为目标,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较为严峻的技能短缺状况有可能成为制约制造业创新和智能制造的瓶颈因素。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在制造业智能化背景下,从理论上厘清制造业发展与技能形成的关系,配合实证研究深入讨论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相配套的最佳技能形成体制,探索制造业转型背景下技能短缺治理的新途径。研讨会参与者包括来自学术界、产业界、职业教育与培训院校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民主党派代表等26位专家,涵盖政产学研等多个领域。
本次研讨会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杨钋副教授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王星教授详细介绍了《制造业2025与技能短缺治理》报告的内容。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大学管理科学数据中心资助,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三校研究人员合作完成。报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现阶段技能短缺的现状和制度成因,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地方性技能协调创新的案例及其经验,并提出了未来技能短缺治理政策的思路。
该报告提出,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技能供求不均衡现象,技能失衡在制造业中更为严峻。当前我国制造业技能供给总量不足;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制造业劳动力技能质量低下;技能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技能供求失衡不仅在当下制造业转型期广泛存在,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和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根本是我国制造业生产体制的变革。遗憾的是,我国的技能支持体系与生产体制变革的要求相距甚远。
研究认为,技能短缺有其制度根源。国家技能形成领域中企业治理机制、社会保护制度与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之间的互动和匹配有助于实现劳动力市场中的技能均衡。基于制度匹配的观点,该研究文提出技能短缺的治理依赖于国家技能形成体制的革新,即重建企业治理机制与社会保障和职业教育培训的协调关系。广东省中山市的案例表明改进区域内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供给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投资和积累;江苏省太仓市的案例说明区域内企业之间“有组织的竞争”有可能发展成健康的技能生态系统,促进高、中、低技能的生产与配置,使得参与技能合作网络的企业与行业收益。
该研究呼吁,解决制造业的技能短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单方面的调整职业教育培训政策或者构建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在于重新协调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与企业治理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促进制度之间的匹配,从而刺激社会各方面的技能投资。技能短缺治理的可行选择是在改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同时促进企业治理机制或(和)社会保护体制的变革,从而改善企业与个人技能投资的激励机制,进而实现技能培训市场中的集体行动。
在政策调整方面,该报告提出通过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教育培训政策的整合,可以形成技能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鼓励在集聚产业内部形成技能的合作网络。新的合作网络将取代点对点的校企合作,连接企业内部培训与跨企业培训,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机构来协调网络内的培训和技能供给和需求,从而满足智能制造的人才需求。
与会专家认为该研究立意新颖、视角独特,为我国制造业转型背景下的技能短缺治理指出了新的方向。促进技能形成领域的制度匹配、构建技能生态系统,应当成为下一阶段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政策重点。
(责任编辑 延海)